【苟延残喘的意思是什么】“苟延残喘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在极度困苦或濒临死亡的情况下,勉强维持生命,苟且偷生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在困境中没有勇气面对现实、只是消极地维持现状的人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苟延残喘 |
拼音 | gǒu yán cán chuǎn |
出处 | 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苟延岁月,以待天命。”后演变为“苟延残喘”。 |
释义 | 苟且拖延时间,勉强维持气息。比喻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命或生存状态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濒死边缘的挣扎状态,带有贬义。 |
近义词 | 苟延残息、垂死挣扎、奄奄一息 |
反义词 | 奋发图强、勇往直前、生机勃勃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1. 人物描写:
“他虽然身患重病,但仍在医院里苟延残喘,只为了等孩子大学毕业。”
2. 社会现象:
“某些企业为了不倒闭,采取不正当手段苟延残喘,最终被市场淘汰。”
3. 历史背景:
“明朝末年,朝廷腐败无能,百姓民不聊生,国家已到苟延残喘的地步。”
三、情感色彩与使用建议
“苟延残喘”一词带有明显的负面情绪,表达的是对某种生存状态的无奈与批评。因此,在正式写作或演讲中使用时,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恰当。若想表达积极意义,可考虑使用“顽强拼搏”、“坚持不懈”等正面词汇。
四、总结
“苟延残喘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强调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,仍然努力维持生命的姿态。它不仅描绘了生理上的挣扎,也隐含着精神上的无力与妥协。理解这一成语,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和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