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黄河落天走东海】“黄河落天走东海”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《将进酒》:“君不见,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君不见,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。”其中“黄河落天走东海”是后人对这句诗的引申和概括,意指黄河从天边奔涌而来,最终流向东海,象征着壮阔的自然景象与时间的流逝。
一、
“黄河落天走东海”这一诗句,不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,也暗含了人生短暂、时光易逝的哲理。黄河作为中国第一大河,自青海发源,穿越黄土高原,最终注入渤海,其流程长达5464公里,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。而“落天走东海”则通过夸张的手法,展现了黄河从高空奔腾而下的磅礴气势,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。
在文学中,“黄河落天走东海”常被用来比喻宏大的事业、浩荡的气势或不可逆转的命运。它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写照,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。
二、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李白《将进酒》(原句为“君不见,黄河之水天上来”) |
引申含义 | 黄河从天边奔涌而来,最终流入东海,象征自然的壮丽与时间的流逝 |
意象 | 奔腾、宏伟、不可阻挡、永恒 |
文化意义 | 代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延续,体现民族精神 |
哲理寓意 | 人生短暂,时光易逝;事物发展有其必然性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文学、艺术、演讲等场合,表达豪迈气概或历史感 |
自然特征 |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,流经青海、四川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南、山东九省区,最终注入渤海 |
三、结语
“黄河落天走东海”不仅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。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,也寄托着人们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。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现实意义上,这句话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