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国帑是什么意思】“国帑”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,常用于历史、文学或官方文献中。它指的是国家的财政储备或国库资金,是国家用来维持行政、军事、民生等各项事务的重要经济资源。
在古代社会,国帑不仅代表了国家的财富积累,也象征着统治者的权威和国家的稳定。因此,“国帑”一词往往带有庄重、严肃的色彩。
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国帑 |
拼音 | guó tǎng |
释义 | 国家的财政储备或国库资金 |
出处 | 多见于古代文献、史书或官方文告 |
使用场景 | 历史、政治、经济相关语境 |
特点 | 庄重、正式,体现国家经济实力 |
详细说明:
“国帑”一词源于“帑”,原意为储藏钱财的仓库。在古代,国家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财政,如“太府寺”、“户部”等,这些机构负责收纳赋税、管理国库,即所谓的“国帑”。
在不同朝代,“国帑”的具体含义和管理方式略有差异,但总体上都指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储备。例如,在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等史书中,常有“国帑充实”、“国帑空虚”等表述,用以描述国家经济状况。
此外,“国帑”有时也用于比喻国家的财力,如“国帑浩大”表示国家财源广进;“国帑枯竭”则表示国家财政困难。
小结:
“国帑”是古代中国对国家财政资源的称谓,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。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制度和经济运作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