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细大不捐的意思】“细大不捐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其子曰:‘吾父之德,能施于人,虽细大不捐。’”原意是指无论事物的大小、好坏,都愿意接受或给予,不因微小而舍弃,也不因庞大而拒绝。后来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胸怀宽广、包容性强,对任何事物都能一视同仁、不挑剔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细大不捐 |
拼音 | xì dà bù juān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 |
原义 | 不论大小都不舍弃,表示包容和接纳 |
现代用法 | 形容人胸襟开阔、不计较得失 |
情感色彩 | 中性偏褒义 |
语法结构 | 联合式 |
近义词 | 宽宏大量、海纳百川 |
反义词 | 吹毛求疵、斤斤计较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使用示例 |
工作中 | 领导对员工的要求非常严格,但对每一个建议都认真听取,可谓“细大不捐”。 |
生活中 | 他对待朋友一向很真诚,无论大事小事都愿意帮忙,真是“细大不捐”。 |
学习中 | 老师在教学中注重细节,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不忽视,体现出“细大不捐”的精神。 |
三、注意事项
1. 适用对象:多用于形容人的性格或态度,而非具体行为。
2. 语境要求: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适合使用,避免误用。
3. 情感倾向:通常带有正面评价,强调包容与豁达。
四、总结
“细大不捐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包容与和谐的价值观。它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,也常用于描述组织或团队的开放态度。理解并恰当使用这一成语,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