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求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一套】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,语言简洁优美,情感真挚,常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文内容,以下是一套关于《记承天寺夜游》的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,采用加表格的形式呈现。
一、文章内容简要总结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。他因政治失意,在一个清冷的夜晚独自漫步,偶然遇到友人张怀民,两人一同赏月、谈心,抒发了内心的孤寂与豁达。文章通过描写月夜景色和与友人的交往,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、超脱的情怀。
二、阅读理解题及答案(表格形式)
题号 | 题目 | 答案 |
1 | 文章的作者是谁? | 苏轼 |
2 | 文章出自哪部作品? | 《东坡志林》 |
3 | 文章写作的背景是什么? |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|
4 | 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”指的是什么? | 写作时间 |
5 | 作者为什么“念无与为乐者”? | 因为当时没有人可以一起赏月 |
6 | 作者和谁一起去承天寺? | 张怀民 |
7 | “庭下如积水空明”用了哪种修辞手法? | 比喻 |
8 | “水中藻荇交横”比喻的是什么? | 月光下的竹柏影子 |
9 |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? | 孤寂中的豁达与自慰 |
10 | 文中“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? | 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超然心境 |
11 | 文章结尾的“盖竹柏影也”说明了什么? | 月光如水,竹柏影子交错,营造出清幽意境 |
12 | 本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? | 简洁流畅,富有诗意 |
13 | 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? | 月光、竹柏、水、庭院等 |
14 | 作者与张怀民的关系如何? | 是知己,彼此理解 |
15 | 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? | 表现了作者在逆境中仍能保持豁达、宁静的心境 |
三、总结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虽短,却蕴含丰富的情感与哲理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,以及与友人的互动,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平和心态的人生态度。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颂,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追求。
如需进一步解析或拓展练习,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