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原文】一、
“八月涛声吼地来,头高数丈触山回”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《浪淘沙·其七》。这句诗描绘了钱塘江潮在农历八月时的壮观景象,气势磅礴,令人震撼。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,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伟力的赞叹与敬畏。
诗句中,“八月涛声吼地来”形象地描绘了八月潮水奔腾而来的轰鸣声,仿佛从地底发出;“头高数丈触山回”则进一步刻画了潮水高达数丈,并撞击山石后回荡的壮丽画面。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力量,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艺术表达。
二、原文及赏析
原文:
八月涛声吼地来,头高数丈触山回。
须臾却入海门去,卷起沙堆似雪堆。
译文:
八月的钱塘潮声如雷般从地底传来,潮头高达数丈,撞向山石又反弹回来。片刻之后,潮水又退入海门,卷起的沙堆如同白雪堆积。
赏析:
此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强烈的视觉冲击,展现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气势。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潮水的猛烈与壮观,同时借景抒情,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。
三、关键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诗句出处 | 刘禹锡《浪淘沙·其七》 |
诗句原文 | 八月涛声吼地来,头高数丈触山回 |
作者 | 刘禹锡(唐代) |
诗歌体裁 | 七言绝句 |
诗句含义 | 描绘八月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,表现自然的雄伟与力量 |
语言风格 | 夸张、形象、富有节奏感 |
艺术手法 | 拟人、比喻、夸张 |
主题思想 | 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敬畏 |
四、结语
“八月涛声吼地来,头高数丈触山回”不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。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,也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独特的艺术魅力。通过这样的诗句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壮美,也能体会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