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目不斜视的出处】“目不斜视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专心致志、目光坚定,不被外界干扰。这个成语出自古代文学作品,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下面将对“目不斜视”的出处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目不斜视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。原文为:“其人也,目不斜视,耳不旁听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目光专注,不随意看其他地方,耳朵也不听其他声音,形容人非常专注、自律。后来,“目不斜视”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,广泛用于形容人的专注态度或严肃神情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目不斜视”多用于描述人在学习、工作或面对重要任务时的专注状态,有时也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,比如在某些语境下表示一种冷漠或严肃的态度。
二、出处信息表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目不斜视 |
出处典籍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原文出处 | “其人也,目不斜视,耳不旁听。” |
作者/出处人物 | 王符(东汉思想家) |
成语含义 | 形容人目光专注,不被外界干扰;也可指态度严肃、不轻浮。 |
使用场景 | 学习、工作、严肃场合等,强调专注或认真。 |
现代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人的专注力或严肃态度。 |
文化背景 | 源自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修身理念,强调专注与自律。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目不斜视”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,更承载了古人对专注与自律的重视。在现代社会,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环境时保持内心的专注与坚定。